吃生蠔如同親吻海洋。 在廣東,素來“無雞不成宴”。而在廣東的海邊,則是“無蠔不成宴”。 我要去惠東,不僅要飽覽這里濱海的風光,也要飽餐一頓積累了大海滋味的鐵涌赤岸生蠔。 人們在公元前就開始食用生蠔。如果生蠔新鮮且產地優秀,就著檸檬汁直接生吃是最佳的選擇。嘴唇和舌尖碰觸到嫩滑柔軟、鮮美多汁的蠔肉,是一種不可言喻的來自海洋的滋味。 鐵涌的赤岸村雖然地處紅海灣一隅,村里卻因為有99個山頭,解放以前都叫九十九墩村。村民是靠海為生的,當黃昏回家的時候望見岸邊海水呈赤紅色,所以后來改名叫赤岸村。這個說法無從考究,但黃昏時分落日紅霞照在海平面上的時候,一片橙紅仿佛就已印證了這個村名的由來。 赤岸漁民生于大海、長于大海,以前在“討海”中常常采收到野生蠔,后來依仗當地得天獨厚的適宜蠔的生長環境,自清朝同治年間開始養蠔,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生長環境對生蠔的肉質、風味影響都很大。生蠔通過過濾海水中的微生物為生,生活海域的微生物越豐富,生蠔自然長得越肥美,并且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會給生蠔帶來不同的味變。海水的溫度也決定著生蠔的口感。生蠔汁水的味道則取決于海水的鹽度。 赤岸村地處咸淡水混交區域,紅海灣凹處,水中微生物多,溫度變化小,以及海水鹽度適中和潔凈度良好,是養蠔的極佳場所。故此,這里出產的赤岸蠔質量極佳,可謂是蠔中極品,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 據當地村民介紹,最初,村里養蠔一般把撿到的野生蠔放到就近海邊的石頭叢中,或者水泥硬化成塊,沉入海中,每年4-5月份生蠔排卵附著在水泥上自然生長。其實還是屬于野生狀態,但產量不高,畝產只有不到30斤。1994年,村里引進了仿野生的吊養辦法,不僅保證了蠔的品質,畝產也增加到了400斤。 說是人工養殖,其實和野生非常接近。蠔苗都是取自海里的野生苗,先利用淺水灘的蠔池作為育苗區,等幼苗成長到一定程度再移到深水處放養。從蠔苗到收獲,需要漫長的三年。 現在,赤岸村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蠔鄉”,全村八成以上村民靠養蠔發家致富,去年全村養蠔總產值1.2億元。生蠔帶富了全村人,村里土豪(蠔)應運而生,一幢幢豪(蠔)樓拔地而起。 到了深秋收蠔的季節,也是吃蠔的高峰時節。村道上一輛輛魚貫而入的小車,都是奔蠔而來。每天專門到赤岸吃蠔的就有幾百上千人,村里也順勢建起了十多間專門吃蠔宴的農莊。此外,這里出產的生蠔還經過廣州批發到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當然,很多人都吃過蠔,卻未必看過養蠔。對養蠔的好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旅游。 廣闊無垠的海面上,縱橫交錯的蠔排形成了最美的幾何圖。長長的蠔排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漁民的生計和夢想。在當地,用蠔殼壘砌的建筑,制作的工藝品也成為了獨特的一景。 鐵涌附近的觀音山上的風車項目也是當地值得一去的景點。這些依山而建的白色的“巨型風扇”為鐵涌招徠不少觀光者。登上山頂眺望遠處,就是一幅山海交融的畫卷。 現在問題來了,一個個拳頭大的肥美生蠔,拿來焗、炆、刺身、脆炸、酸菜煲、煎蛋、生上火鍋、炭燒還是清蒸好呢?其實,赤岸的任何一家農莊都會做一桌全蠔宴,烹飪的關鍵只有一條:不要過度縮水,怎么樣都好吃。 那么,十月相約去赤岸探蠔,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