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東縣白花鎮南部的田洋村,有一座叫“馮大利四角樓”的建筑物尤為耀眼。該屋占地面積5752平方米,房屋達160多間,是迄今為止惠東縣發現的單座占地面積最大的客家古圍屋。 馮大利四角樓于清代同治年間完工,屬于城堡式客家圍龍結構。 建造此屋的,是一位叫“馮應貴”的人。據《馮氏族譜》記載,馮應貴原來住在白花鎮福田村,發家致富后,才遷至田洋村。 據說,馮應貴本生于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起初他并沒有多少錢。有一陣子,他跟親朋好友提出他想建一座大房子的想法,其親朋好友都很不屑:“吃都吃不飽,建什么大房子!” 后來,馮應貴在白花莆田圩開店,主要經營大米、豬肉及雜貨,同時還兼營石灰、紅磚等建筑材料。生意越做越大,賺的錢越來越多。最后,他一手在田洋村建起了一座龐大的圍屋,這就是馮大利四角樓。 據馮氏后人介紹,馮大利四角樓的建造,前前后后花了11年的時間。可見馮應貴建造房子的決心。 馮應貴何以迅速通過做生意發家致富? 據說,馮應貴為人很講誠信和義氣,做生意從來都說一不二,別人都很樂意和他合作。 馮應貴還很體恤窮人。他做生意的時候,跟他賒賬的窮人很多。“許多窮人沒錢過年,除向他賒賬外,還向他借錢。”所以他在當地有著極高的威望,大家都愿意幫襯他的生意。馮應貴還以“善”作為家訓:“首先正格言為善最樂,奉古人民訓和氣致祥”。現在,馮氏后人每年都把這副對聯貼在古屋正廳的兩根柱子上。 誠信與善良,是馮應貴能左右逢源,事業迅速做大的重要原因,也是馮大利四角樓世世代代經久不衰的關鍵所在。 據介紹,馮應貴建成馮大利四角樓并在這里定居后,該樓的人氣越來越旺。至上世紀70年代,古圍屋內居住的馮氏后人達300多人,那是古圍屋的鼎盛時期。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許多人都搬離了馮大利四角樓。 但每逢大年初二,馮大利四角樓的人,都會回到這座老圍屋團聚,不管在古圍屋居住還是遷居異鄉,馮氏后人都能自覺遵從祖訓,與人為善,與人和睦共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馮應貴所在的那個動亂年代,國家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在地方,特別像馮應貴這樣的生意人,還得防盜防土匪。所以,馮大利四角樓的設計,尤為重視建筑的防御性。 馮大利四角樓整座古屋呈“回”字形,四角有4個對稱的角樓,結構獨特。從前面數到后面,整座房子有5列,再加上兩側的兩列房子,整座屋呈長方形。 房子前面有3扇大門,非常牢固,每扇大門由3根大石條組成。在正門,兩邊的兩根大石條各有11個孔,用來架橫閂,上面那根大石條則有7個孔,用來放置直閂;進入屋里,還有一根大橫木,有7個孔,用來放置7根直閂;大門關上后,這7根直閂直接將門關嚴,所有門閂均由屋里的機關控制。 馮大利四角樓每扇大門上面還設有水槽,可以蓄五六立方米的水,以防火災;大門兩側和每面墻都設有槍眼和炮眼。房子里面有8米寬左右環繞四周的長方形天街,天街將里面的3列房子圍起來,構成“回”字狀,非常利于防守。 1942年,侵華日軍進入田洋村,到處燒殺搶掠,村里人全部躲到古屋內。據馮氏后人介紹,當時日軍想放火燒掉大門,強攻這座圍屋。馮大利四角樓的人立即往大門蓄水槽倒滿井水,日均放火時,村民就拉閘放水,將火澆滅。據稱,日軍折騰了3天3夜都法進入馮大利四角樓,只是把該圍屋的大門燒得黑乎乎的。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把圍屋門前池塘里的水放掉,抓了一些魚走了。 時至今日,我們在馮大利四角樓仍能看到3扇大門被燒過的痕跡。 馮大利四角樓還有一點令人稱奇。古圍屋內有一口水井深不過四米,但井水的水位常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站在井邊,井水觸手可及。 村民介紹,以前古圍屋住著幾百人,各家各戶輪流取用這口井的水,都用不完。即使在當地旱情最嚴重的1963年,井里的水仍夠圍屋的人們取用。 “首先正格言為善最樂,奉古人民訓和氣致祥。”這家訓,對馮氏以外的人同樣受用。我們都應該與人為善,和睦共處,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如此一來,未必能有馮應貴的富貴,但至少不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