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惠東,看看紅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看望紅軍的后代,聽聽紅色革命故事。 我要去惠東,在“東江紅都”喝一碗紅軍茶、走一段紅軍路,憶苦思甜。 惠東縣高潭鎮的中洞村,曾經是革命時期東江地區武裝斗爭的指揮中心。彭湃曾經在這里撒播下農運的火種,拓展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中洞地處海豐、陸豐、惠東、紫金四縣交界處,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后,海陸惠紫四縣工農武裝先后進入中洞,展開武裝割據的前期準備工作。中洞在此次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洞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極其重要的廣東革命歷史詩篇。 大革命時期,這里誕生了紅軍早期的兵工廠、被服廠、醫院。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也在這里建立了東江流域革命根據地。 “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后,余部在中洞也進行了有名的“中洞改編””。當時起義軍余部揮師南下粵東,受到廣東軍閥重兵圍堵,1200多名戰士于1927年10月轉戰高潭中洞。高潭早期就有農民運動的基礎:1925年5月中國共產黨高潭特別支部成立。1927年8月,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中洞成為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委領導革命斗爭的基地。這樣部隊到達中洞后得以安定,隨即開始進行改編。 經過“中洞改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一支擁有自己番號的正規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2師誕生了。紅2師的成立極大地加強了當地的武裝力量,激發了廣大群眾革命的熱情,東江土地革命斗爭迅猛向前,高潭中洞一時成為“紅色革命心臟”。 到1928年春,由于革命的形勢急轉直下,到2月底,廣東國民黨當局調集大量兵力,分三路攻打海陸豐根據地。東江特委硬拼硬打,實行陣地防御,因敵我力量懸殊,紅2、4師損失慘重。至4月21日,紅2師只剩140余人,分散于山中各村。東江特委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將外地官兵及重傷員轉移出廣東,撤銷了工農革命軍第2、4師的番號。雖然番號結束了,但這段可歌可泣的斗爭歷史永留人間。 當年招待紅軍的“紅軍茶”,也因為承載了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成為惠東紅色旅游文化的靈魂載體之一。現在的中洞紅軍咸茶館,還能喝到原始的配方咸茶、當年的味道:將野菜、茶葉、粗鹽、金不換、芝麻用擂槌研磨爛,再將煮沸的開水沖入,最后倒入炒米、花生米等,伴著一起下口,咸中帶脆,有別于海陸豐的咸茶。 這是紅色革命后代對革命先烈的一種祭奠與緬懷。戴木貴是革命烈士戴煥其的后人。當年紅軍來到高潭中洞村鬧革命,便用該茶招待紅軍,還為紅軍騰出家宅作為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辦公地點和紅二師師部。革命勝利后,為了紀念這段歷史,便將咸茶改名叫作“紅軍茶”。 戴煥其早期在外讀書,思想活躍,早期接觸新思想,信仰孫中山,從外地求學回鄉與黃星南、羅熾卿秘密串聯發動農會組織。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5月,為中洞鄉自衛隊提供糧食。同年夏,處于革命低潮的四縣農軍匯合中洞,他將家中兩座大宅第騰出來供各縣農軍住宿和設置辦事機構,將家中財產交公使用。1928年秋,敵軍攻占中洞后,放火燒毀了“百祥樓”、“百慶樓”,戴煥其英勇就義,戴氏家業傾家蕩產,家人流亡。 戴木貴說,敵軍準備攻占中洞時,其父輩們果斷組織家人和村民數十口人連夜護送受傷的紅軍前往距離村子約2公里的“燕子洞”躲藏。第二天早上天剛亮,狡猾的敵軍竟然利用家犬跟隨主人的方法,探尋到“燕子洞”附近。敵軍猛烈攻擊并在洞口放火,所幸的是“燕子洞”內有乾坤,巖洞里面有一條長長的隧道,還有水源、干糧,就這樣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但其父輩戴林仕在瞭望石上放哨發現敵軍前來時,立馬大聲吼叫試圖引開敵人,不慎從石頭上面摔下,傷勢過重,不幸身亡。 據統計,僅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高潭被殺害的群眾就有2800多人,絕戶400多戶;而人口不足千人的中洞,慘遭殺害的就有700多人,絕戶160多戶。這些人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參加或支持革命、追求共產主義理想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戴木貴說,現在日子慢慢好起來了,具有紅色輝煌歷史的家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參觀旅游。2016年,他便帶著家人和傳承祖輩的手藝,回到老家專門為遠到而來的游客們做紅軍茶和紅軍餐。每次有游客過來,他都會驕傲地講述他祖輩的光榮革命事跡,并熱情地帶游客參觀百慶樓、東江印刷廠、紅軍井、紅軍醫院、紅軍兵工廠、紅軍被服廠、紅軍俱樂部、紅軍炮臺、瞭望哨等革命遺址。 祖輩三代都是革命者的江姐,從小就喜歡在家后山山頂的紅軍炮臺、瞭望哨等舊址,聽爺爺講革命故事。 她的曾祖父曾經是一名私塾教書先生。彭湃把革命的火種帶到中洞時,她的曾祖父秘密協助彭湃把革命星火點燃。發動帶領貧苦大眾參加革命,游說地主為革命者提供糧食和安身之地。 炮臺的四周圍繞著一條半米深的溝壕,這里也曾經是江姐兒時的“游樂場”。聽聞,這是一條戰壕,足有一米多深,是她祖輩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戰壕和凹凸不平的基石已被樹葉復蓋,但仍然依稀可見當年戰斗時留下的痕跡。 炮臺的所在地是該村的制高點,可以看到入村的每一條路,四面環山,是一個非常好的哨點。紅軍在這里架設炮臺后,一旦有敵人進村即可用炮火打擊。 當年交通不發達,都是通過走路入村,依托地理優勢,居高望遠。這也是彭湃當年選擇高潭中洞作為后方革命根據地的原因之一。 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無數的高潭革命者對革命的堅守,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革命堡壘”,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東江革命史的壯麗篇章。 惠東是個有故事有情懷的地方,只有當你身臨其中才能切身體會。 |